zoty中欧体育平台·智能锁3D人脸和移动侦测共用传感器是大势所趋吗?
当今社会,传感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,大到航天工程,小到灯光照明,都有传感器的身影。一般来说,传感器是将物理参数,例如温度、速度等转化成可测量信号的设备。其分类方法也比较多,例如根据测量属性有温度、压力、流量、位移、生物、气体等等。
在智能家居领域,传感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,通过传感器,智能设备可以“感知”周围环境动态,并据此做出各种反馈动作。
以智能锁为例,人脸识别提前唤醒和移动侦测,都依赖传感器的感知能力。同时,由于传感器种类比较多,所以即使相同的功能,不同厂家采用的传感器可能不一样。
红外传感器一般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。其中,主动式红外原理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器按照一定角度发射红外线,接收器按照一定角度接受信号,感应距离是按照发射和接受角度确定的;与之相对的被动式红外传感器,不向外主动发出红外信号,而是被动检测附近的红外辐射。被动式红外传感器就是业内常说的PIR。
红外传感器结构简单,经济性高,反应灵敏,可应用于近距离物体检测,在智能锁上的应用非常普遍。汇泰龙V5pro、GMT T7系列、VOC T20 Max等产品,应用的就是该传感器。
近几年,业内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智能锁,搭载了雷达传感器。需要说明的是,雷达种类非常多,不同功能锁使用的雷达不尽相同。因此,在智能锁领域,许多厂家虽然使用的都是雷达,但种类、频率各不相同。小编整理了一些厂家的产品信息,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型:
毫米波雷达是指波长在1~10mm的雷达,其波长介于微波和厘米波之间。主要原理是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,并接受反射信号来测量物体距离。智能锁领域常用的是60Ghz(波长5mm),个别使用的是24GHZ(波长1.25cm)。
相比红外检测,毫米波雷达在探测距离、精度上有了提升,同时,由于发射的是电磁波信号,所以抗干扰能力比较强。
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装置向外发出,再由接收器接收返回的时,通过多普勒效应计算距离。
许多人对雷达可能不熟悉,其实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倒车雷达,一般都是雷达。其检测距离最大一般在2.5~5m以内,最小在25cm~35cm,一般不超过10m。
雷达拥有灵敏度高、抗光线等干扰强等优点。飞利浦DDL708-FVP、小米M20、鹿客S50F等门锁应用的就是该传感器。
除了以上之外,在智能锁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有5.8G雷达,该雷达采用多普勒原理,抗干扰能力强,功耗低,经济性高。例如德施曼Q5M Plus使用的就是该传感器。
另外,激光雷达在智能锁领域也有应用,有着较高的测量准确度,但同时,激光雷达造价比较昂贵,应用较少。
综合以上可以看出,不同的传感器各有特点,有的更具性价比,有的测量距离更远,有的抗干扰强。一般来说,厂家会根据成本以及对产品的定位等因素,选择合适的传感器。
在一款人脸视频锁上,除了移动侦测需要传感器进行逗留抓拍等功能唤醒之外,3D人脸识别锁宣传的无感解锁,也需要传感器进行配合。所以按照常理来说,一个传感器对应一个模组,例如凯迪仕K20 Pro Max,在前面板中下部内置AMS半导体激光雷达传感器和一颗PIR侦测感应器,其中,AMS激光雷达的作用是,在距离门锁1米时唤醒人脸识别功能;PIR感应器的作用是侦测门外情况。
但其实,有业内人士反馈,大多数情况下,一把锁上,人脸和移动侦测使用的传感器是同一个。另有专业人士指出,理论上来说,3D人脸和移动侦测不应该使用同一个传感器。因为移动侦测一般采用探测距离比较远的传感器,能检测较大范围物体的移动;3D人脸一般采用探测距离在1m内的传感器。如果两者共有一个传感器,例如远距离传感器,那就可能出现3D人脸功能被频繁唤醒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用户家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校区的低层。
根据笔者所知,针对这种情况,业内也出现了比较统一的解决方案,就是在自家的APP上,用户可以对3D人脸和移动侦测的检测距离进行调节,一般是远、中、近三挡,也有具体到米的调节。
据悉,在智能门领域,采用家庭直供电的产品,一般使用双传感器方案,其中感应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(被动式传感器的一中),人脸检测距离采用雷达传感器。
综上所述,目前,智能锁行业对于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多样化。不同厂家,甚至同一个厂家的不同系列产品,其使用的传感器也不尽相同。未来,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,或将有更多传感技术应用到智能锁产品上,推动产品的智能化发展。
最后,你觉得智能锁移动侦测和3D人脸识别唤醒共用一个传感器,是大势所趋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zoty中欧体育平台